历史沿革
陇南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是秦人的发祥地,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元厚重的历史文化。
秦代置武都道。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属凉州刺史部。汉末,曹操分司州、凉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属雍州。三国时期,武都郡是魏、蜀两国的边界。魏、蜀两国在这里展开多次大战,最著名的是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自此武都郡为蜀所据,直至蜀国被晋所灭。
东晋、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兴、阴平5个地方政权,史称“陇南五国”。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建立仇池国,至371年为前秦苻坚所灭。族人杨定于历城再建仇池国,至442年被南朝刘宋所灭。424年,北魏拓跋焘封羌人梁弥忽为宕昌王,都城在今宕昌县城。566年,宕昌国被北周所灭。443年,仇池国灭亡后,氐人杨文德建立武都国。477年,武都国为北魏所灭。477年,武都王杨文度被北魏军所杀后,南朝刘宋政权封杨文弘为武都王,退守武兴(今陕西略阳),后改武都王为武兴王,建立武兴国。552年,武兴国为西魏所灭。477年,北魏灭武都国时,杨文度之叔杨广香助魏军杀杨文度,受封为阴平公,后南齐承认杨广香为阴平国之主,都阴平(今文县)。580年,阴平国为北周所灭。
隋唐时期,陇南地区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唐代于陇南置文、武、成、迭、宕、岷等州。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攻占陇南。咸通年间,唐收复武州,更名阶州,咸通七年(866年)收复成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将王韶打败吐蕃,收复陇南,吐蕃据有陇南前后共311年。宋末陇南为宋、金两国边境,战争频繁。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金大举攻宋,破凤州、大散关,朝廷命大将吴璘据守陇南。吴璘之子吴挺与西夏缔盟,共同攻金。开禧二年(1206年),吴挺之子吴曦叛宋,以阶、成、文、西和4州建立受金朝支持的政权,后宋军将士杀吴曦,4州归宋。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陇南。元代于礼县置李店蒙古军元帅府,后更名为李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在河州设吐蕃宣慰司。
明清时期,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稳定,明太祖间,陇南的阶、文、成、徽、两、礼、西以及岷州、西固之城墙全部筑起,各县区老城的位置基本就在此时形成。明末经历了李自成起义、白莲教之乱、西北回民起义、太平天国等事件。
清朝康熙年间,陕甘分治,今陇南境均属甘肃布政使司。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领文、成二县,辖今武都区、文县、康县、成县、舟曲县和宕昌县南部境;同年,徽州降州为县,与礼县、两当县同属秦州直隶州。期间,西和县仍属巩昌府。雍正八年(1730年)岷州卫改称岷州,属巩昌府,今宕昌县大部为岷州辖。
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并分置出西固县。1929年,从武都县分设永康县,后改称康县。1932年4月,习仲勋等人在两当县发动兵变,称为“两当兵变”。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到达哈达铺,在这里明确提出“到陕北去”,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同年,国民政府将甘肃省划分为七个行政督察区,除西固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岷县)外,今陇南境内诸县均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公署驻天水)。1942年,成立甘肃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公署驻武都县),成县、文县、康县、西固县改属武都。
1949年7月,西北局在西安组建武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陕甘宁边区甘肃行政区,辖武都县、文县、成县、康县、西固县、礼县和西和县。1950年5月,岷县划归武都专区。1954年,西固县治迁宕昌,并改名为宕昌县。1956年,礼县、西和县、成县划归天水专区。1958年4月,撤销武都专区,辖县划归天水专区和定西专区。1961年11月,恢复武都专区,辖武都县、康县、成县、文县和宕昌县。1963年10月,岷县再次划归武都专区。1985年5月,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辖武都、宕昌、文县、成县、康县、西和、礼县、徽县、两当9县,原属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管辖。2004年1月,撤销陇南地区,设立地级陇南市,原武都县改为武都区。(来源: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