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中药养生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工作建议
一、中药养生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陇南市中药养生茶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陇南羌源富民公司、陇南嘉诚中药材公司、陇南大东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礼县春天药业等一批本土中药养生茶饮生产加工企业,凭借不断的努力与创新,企业规模日益壮大,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同时,“羌源味道”、“乔这一家子”、“官鹅雅兰”、“陇善堂”等一批具有独特魅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也应运而生,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陇南市还涌现出了一批线下中式茶饮体验店,如“善美时光中式茶饮店”、“陇放下奶茶店”、“匠造念南中式茶饮面包店”等,它们以独特的装修风格、优质的茶饮产品和贴心的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茶饮体验。这些企业和品牌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市场营销策略、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等方式,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为陇南市中药养生茶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同时,中药养生茶旅融合初见成效。陇南通过举办茶旅文化节、茶文化沙龙等活动,宣传和推广中药养生茶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购买。电商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陇南市电商局通过搭建“陇南电商”线上销售平台、举办电商赋能沙龙等方式,推动了中药养生茶产品与电商平台的深度融合。。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上中药养生茶产品配方、口感、包装缺乏创新和特色,导致消费者选择困难,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信任度。
(二)品牌影响力不足。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缺乏长期市场营销规划和品牌建设投入,限制企业在市场上的拓展空间和盈利能力。
(三)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环节衔接不紧密,资源配置不合理,原材料供应规模小而品种单一,销售渠道单一,缺乏多元化市场拓展策略。
(四)人才和技术瓶颈。缺乏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研发人才,现有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等方面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五)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政策难以有效落实,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发展步伐缓慢。
三、工作建议
为了推动陇南市中药养生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综合性工作建议:
(一)强化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布局。一是依托陇南中药材资源优势,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如仿野生栽培,绿色有机认证,确保原料品质。二是加强与农户的合作,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确保药材的可持续供应。三是完善深加工链条。引进或扶持本地企业,开发中药茶饮精加工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推动产品创新与多元化开发。一是精准定位市场需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功能性茶饮,如助眠安神茶、健脾祛湿茶等。推出便捷包装,如茶包、速溶颗粒,满足现代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二是融合现代健康理念。结合药食同源目录,开发低糖、无添加的天然配方,注重产品的健康属性。三是融入当地特色,如搭配油橄榄、蜂蜜、花椒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异化产品。
(三)构建品牌体系与营销网络。一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统一品牌标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通过文化故事、历史传承等提升品牌内涵,增强品牌的文化底蕴。三是线上线下融合营销。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全国市场,提高线上销售占比。另外,对“甘味陇货域外门店”进行升级,增设中药茶饮体验专区,增强消费者触达,提升线下销售体验。四是加强与社交媒体、网红等合作,利用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方式提高品牌曝光度。
(四)深化文旅融合与体验经济。一是发展“中医药+旅游”模式。建设中药材观光园、茶饮DIY工坊等,提供采药、制茶等体验活动。二是开发养生旅游路线,如“采药制茶体验游”,吸引游客参与并转化为产品消费者。三是文化赋能产品。结合陇南非遗文化,如西和麻纸包装设计,成县陶瓷瓶,推出文创礼盒,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四是加强与文化机构的合作,举办中医药文化展览、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五)加强科技支撑与标准制定。一是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研发新配方和工艺,提高产品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二是建立中药茶饮功效评价体系,为产品的功效宣传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制定行业标准。牵头制定中药养生茶饮地方标准,规范原料、加工、包装等流程。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六)争取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一是争取乡村振兴、中医药发展等专项资金,为种植户和企业提供补贴或税收优惠。此外要利用好东西协作、中央定点帮扶资源,例如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就在天津大学科研团队支持下开发出系列中药养生茶包和足浴包。二是产业集聚园区,利用宕昌哈达铺中药材城等建设中医药养生产业园区,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建立产业联盟。联合药农、合作社、企业、科研机构、茶饮门店等成立行业协会,共享资源信息。同时,加强行业自律,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联系人:赵炎强
联系电话:18893351889
电子邮箱:2904888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