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靶向“破难”推动城市更新实践
“孩子们有耍的地方,转角还添了干净敞亮的公厕,尤其早晚来散步纳凉的人很多,我这小摊位的生意比以前翻了好几番!”6月11日中午,在焕然一新的东坝街心花园旁边,摊主董小平向记者介绍改造后的变化。
以群众声音为引,文县的城市更新故事徐徐展开。今年来,文县顺势而为,锚定“精致秀美小山城”建设目标,以城市更新为笔,以群众期盼为导向,以“六大工程”(塑形、健体、靓颜、美容、铸魂、增智)为牵引,靶向破难开展城市更新,在方寸之间拓展幸福新空间。
门前新铺的路、街角遇见的绿、路边焕新的公园、古韵与新貌相融共生的小吃街……在“秀”出城市颜值与“暖”足民生温度的双向奔赴中,文县正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层要义——这既是一场空间形态的重塑,更是一次民心正能的凝聚。
01
破题——
从“堵点清单”到“幸福账单”
“过去半小时的路,现在只要10分钟!”近日,武九高速文县过境段快速通道通车后,城关镇居民王建军由衷赞叹。
这条14.28公里的交通动脉,被群众称为“幸福快车道”,融合防洪、生态、景观等功能,成为展示文县形象的“新名片”。
据了解,该工程自2018年启动后,面对征地拆迁、重建补偿等堵点,项目一度停滞。2025年初,县委县政府将该项目列为“头号任务”,成立专班攻坚,以“清单式”方法成功处理征地拆迁矛盾纠纷等难题,最终顺利推进建成通车。
如同此,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就是要以“破”的勇气铁腕治理顽疾,以“立”的智慧重塑城市肌理,在拆改建管中激活发展新活力。
在县住建局办公室墙上,挂着文县特殊的“家底图”:5003.49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中,52%是自然保护区,县城更是被挤在“两山一江”的狭长地带,发展空间狭窄,人地矛盾异常突出:设施老旧、道路狭窄、停车困难、绿化退化……
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文县给出的答案是:接续干、理旧账、破难题,从细微处入手,从最难处攻坚,向存量空间要效益,高效盘活土地资源,腾退出发展空间,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
今年1月份召开的县委十六届十三次全会上,“做精县城”的蓝图徐徐展开:“东扩西进、南亮北绿、中间优化”的布局,将公共空间管控、背街小巷改造、口袋公园打造、房地产开发等任务细化成“施工图”。
如今,这份蓝图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从文州里特色街区的烟火气息,到智慧停车场的便捷高效;从便民服务站点的贴心服务,到特色餐饮街区的舌尖盛宴,“小而美”的山水县城正逐渐绽放出独特魅力。
“空间受限,更需要科学规划和精准施策。我们的城市更新,就像在盆景里绣花。”县住建局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王旭升的比喻形象地道出了文县城市更新的艰巨性和特殊性。
城市更新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经过改造后的人行步道平坦规整,标准化设计的摊位取代了以往的杂乱无序,既保留了市井烟火气,又融入了现代城市美学理念。特别是将街心花园升级为口袋公园的巧思,通过微景观设计赋予小城生活独特的诗意栖居体验。”在县城上班的90后吴雯如是评价。
她由衷地感慨道:“这座小城的幸福感,正是蕴藏在这些能摸得见、看得清、感受得到的细节里,让日子都多了几分温柔的诗意!”
02
攻坚——
从“神经末梢”到“空间重塑”
“以前孩子晚自习回家,我都得打着手电筒去接,生怕路上出意外。” 申家坡居民杨缠祥抬头望着新安装的路灯,眼中满是笑意。
背街小巷,曾是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却也藏着最真实的民生百态。文县人口居住密度大,街巷多,部分背街小巷照明设施破损匮乏,一到夜晚,居民只能摸黑前行,安全隐患突出。
民有所需,政有所应。2025年,“亮心工程”被列入文县十大民生项目。面对地下管线复杂、施工空间狭窄等难题,专业团队对86条背街小巷开展“地毯式”摸排,科学规划照明方案,将272盏板灯、185盏马路弯灯精准“植入”。
城市更新,既是当下破局之战,更是长远发展之基。文县锚定提速、提质、提效目标,今年精心布局15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既有解民忧的“短平快”项目,也有为城市发展夯基蓄势的长远规划。
一个个项目的推进,一处处节点的蝶变,点亮了周围的“沉睡空间”:
“向上要空间”。文州坊小吃街改造、环堤路住建局段断头路贯通、东大沟人行步道建设等工程正在实施;
“向下挖潜力”。完成文州里小吃街改造、文台巷道路拓宽、武装部迁建、政府小区和韩家坝老旧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及城区供水管网水毁重建等重点项目;
“向内提效率”。实施教育局家属楼等8个小区351户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谋划税务局家属楼等4个老旧小区174户改造,预计8月开工建设;
……
同频共振,齐书精彩。从背街小巷的“神经末梢”到城市空间的整体重塑,文县以“高位谋局、实处落子”的魄力,推动一项项民生工程接连落地生根。
文台巷的蜕变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个曾因校门口拥堵闻名的背街小巷,经过拆除危墙、拓宽路面、绿化提升,如今已变身“畅通暖心路”,居民张小勇感慨:“路宽了,心也敞亮了!”
纵横交错的公交线路,是城市运转的“微循环”。一个个新投用的现代化公交站台,不仅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更以智能设施重构出行体验。与此同时,公交线路优化工程同步推进,高峰拥堵现象明显缓解,居民出行便捷大大提升。
“以前等车得在太阳下暴晒,现在有遮阳棚、候车椅,还能实时查看公交到站时间,太方便了!”在韩家坝公交站台,李阿姨指着智能信息屏感慨。
03
提质——
从“生态底色”到“发展亮色”
前不久,一条6.5公里的沿河“彩虹步道”建成,如同一道绚丽的彩带,蜿蜒缠绕在白水江畔,成为文县新晋“网红打卡地”。
这条健康步道不仅颜值高,红、绿、蓝三色路面交织,与碧水蓝天相映成趣。其实用性更是一流,沿途增设的健身器材,错落有致的绿化节点,让这里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活力空间”。
城市更新,就是要让市民撞见一个个口袋公园串起的诗意生活、一次次城市“微更新”赠予的“小确幸”……
以“做精县城”为目标,文县牢树精品意识,对标精准化、精细化、精美化要求,整合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江南公园、白马盛典等文旅资源,以景观升级带动城市品质提升。
公园,是城市的形象标识,更是文化与生活的交融地。文县在公园建设上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于“精”“细”处下足功夫。
江南公园的儿童投影互动区,让孩子们在光影游戏中感受科技魅力;街心花园的口袋公园“见缝插绿”,让市民转角遇见诗意;水岸名门水景公园亭台水榭相映成趣,成为市民休闲“新地标”……
绿色,是文县的基因,也是这座城市的坚守。文县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厚植绿色基底,通过增加绿植覆盖、优化树种配置、建设生态廊道等举措,高标准推进城区绿化。
如今,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胜势。在白水江边,来自外地的游客张亮用镜头记录小城景色:“江水清碧,风光绮丽,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把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融合得很好,简直是天然氧吧!”
而当夜幕降临,城关镇刘家咀的“白马盛典”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上演。舞台上,光影交织,歌舞翩跹,宛如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国庆前些日子看完演出后赞叹不已:“第一次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民俗文化的魅力与现代科技的酷炫完美结合,太震撼了!下次一定带家人朋友再来体验!”
04
致远——
从“单兵突进”到“全民共绘”
“说不心疼是假的,少了20多平的建筑面积,搁谁心里都像剜了块肉!”近日,位于县城闹市区的文州舫小吃街改造进入收尾阶段,临街住户张寿喜看着新房,笑意里藏着释然。
“但当我想到自家这两米地方能换来整条街的敞亮通透,值!城市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他说。
原来,以前张寿喜家呈“凸”字型的老宅突兀地横亘路旁,既影响美感,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小吃街改造开始后,张寿喜主动将祖宅地基后退了两米,让工程才得以顺利推进……
这场看似简单的地基退让,实则是城市与居民的深情对话:政府以规划传递发展诚意,群众用理解托举城市未来,一退一进间,书写着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答卷。
如今,这样的共识已拂遍文县:翘首可盼的幸福,让城市更新成为文县干群的思想共识、自愿追求和自觉行动,“全民共绘”让城市更新这个系统工程实现良性有序推进。
文县城关镇党委书记韩晓文深有感触地说:“合理合法合情破解城建梗阻,解决的都是百姓家门口的急难愁盼。群众感受到了‘民呼我为’的诚意,干部也收获了‘造福一方’的价值!”
同样有此认识的还有文县交通局副局长杜斌:“工作局面打开后,很多难办的事反而就更好推进了,党政决心,社会认同,群众期待,真正形成了双向奔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立足新发展阶段,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期盼,文县如何以系统性思维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向纵深发展?
6月12日召开的文县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张柯兵强调:“文县要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盘活存量土地,积极争取实施城市更新项目,科学推进管网埋设和路面绿化美化,整治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的确,作为一座受限于区位地形、土地资源紧张的山水小城,文县的城市更新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锚定目标,持续发力。对此,文县委书记武冰、县长贾爱会在近期城区重点项目调研时提出具体路径:
聚焦难点,破解瓶颈:加速推进土地审批、征迁遗留问题专项攻坚;精细管理,长效治理:常态化整治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城市顽疾;以美促优,提升品质:通过景观升级、文化赋能,打造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城市风貌……
从“民生温度”到“幸福刻度”,文县用日日夜夜的笃行证明:只要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施政大事,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方能实现城市提质与人民幸福同频共振。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更美好、更幸福的文县“小城故事”,正在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更新中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