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小杂粮”种植,让沉睡土地焕发新的致富“钱”能
在康县豆坝镇海拔1800米的云雾深处,一场关乎土地释然与重生的变革,正以诗意与力量交织的笔触,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在建设“五美康县”“和美豆坝”的山水版图中,豆坝镇党建引领林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让昔日杂草荒芜的山坡蜕变为如今千亩金色梯田,用“小杂粮”绘就乡村巨变的诗意画卷,让“林边掘金”从愿景变为现实中的富民强镇新图景。
红色引擎驱动,激活沉睡土地资源。漫步豆坝镇乡村道路上,映入眼帘是台阶式梯田赫然醒目,在晨光的映射下,泛起一道道白浪。镇村两级创新推行“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将“三会一课”从室内搬到阡陌纵横的田野。在这里,党建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驱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劲红色引擎。老党员李大爷掰着指头给我们算账:“从前种小麦,每亩收入不过300元,如今改种苦荞,不仅能增收500元,还能享受政府补贴,土地也能倒茬利用,种完小杂粮后,还能种蔬菜,地里果树产量也增加了!”栗子坪村副主任谈兴武率先垂范,主动流转10亩土地,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全村24户群众种植“小杂粮”的热情。党旗飘扬之下,一支支整齐的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让曾经的撂荒地在精准规划与分类施策中,重新焕发勃勃新活力。
云端田垄生金,解密高山致富“密码”。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赋予豆坝镇“小杂粮”生长的“黄金密码”。年平均15℃的昼夜温差,宛如大自然精心调配的生长秘方,让这片土地成为小杂粮的“理想家园”。前期,通过农业专家技术团队深入调研土壤、气候、温湿度等要素,精准破译出苦荞、花荞、花芸豆等“小杂粮”的生长秘密。镇党委政府顺势而为,依托“党建+”模式,掀起一场土地增效“变革”。在杨李村,张大爷望着昔日荒地变身良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到:“过去守着荒地犯困,如今跟着村集体种小杂粮,还能坐享分红!”如今,6个标准化“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已全部完成种植任务,全年3000亩“小杂粮”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50万元,带动全镇600余户群众致富增收。镇党委书记张旭东站在捷垭村田埂上,目光坚定,与村干部热烈探讨着发展蓝图。通过镇、村、社三级包片分段的“三包”责任机制,短短一个月,全镇15个村的撂荒地实现100%利用。截至目前,全镇已种植以苦荞为主的“小杂粮”共计1100余亩,各村正在抢抓时节,紧罗密布、争分夺秒种植每一块土地,让粒粒希望都在每寸土壤中萌发唤醒。
荒地华丽蜕变,演绎干群智慧实践。面对小面积分散的撂荒地块,一场深入人心的动员行动悄然展开。刘坝村以社为单位召开的“庭院会”上,“小杂粮”种植的经济效益、政府补贴政策、技术支持措施被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村民的心田,点燃了他们的种植热情。镇农业农村中心的技术人员化身“乡土专家”,从种子选种、采购、播种到田间管理,全程悉心指导,为村民排忧解难,鼓励大家因地制宜,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而对于连片撂荒地,通过“党建+责任田”模式成为破局之道。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土地托管服务小组,与农户签订协议,将分散的土地通过村集体集中整合。从土地翻耕到播种,从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运作。此外,全镇15个村党支部还与康县金豆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刘坝村苦荞加工厂建立供销产业联盟关系,通过落实“五个统一”标准,进一步将苦荞开发成苦荞米、苦荞面粉、苦荞锅巴、苦荞醋、苦荞挂面等,解决了群众买不了好价钱、没人要、没有地域品牌等后顾之忧。通过电商云端与线下直供双轮驱动,苦荞、花芸豆等“小杂粮”将远销四方,为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群众致富有“钱”景。
从荒坡披绿到杂粮生金,豆坝镇的每一粒苦荞、每一颗芸豆,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每一片繁忙的田间、每一道忙碌的背影、每一株茁长成长的青苗,都跃动着共同富裕的蓬勃生机。随着产业版图不断拓展,这片充满活力的黄土地正默默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乡村巨变”。